近日,四川绵阳一女子发帖称,前同事结婚时其随过礼金,但自己结婚发请帖后遭到对方无视,其直接提出还礼请求后,前同事依旧不理。有人认为,该女子过于较真了,结婚随礼本就不一定要还,追着要不太体面。也有人认为,故意不还礼体现人品,该女子只是做了很多人想做但是不好意思做的事。
当下,喜事随礼成了不少人的烦恼。前不久,“大学生蹭酒席随礼100元被指太少”的话题也曾在网络上刷屏。有人认为,100元还不够其本人的酒席消费,太“寒碜”,也有不少人表示“这是年轻人在整顿份子钱”,随礼就应量力而行。
社交礼仪的产生形成是在当时有原因的,比如份子钱在诞生的时候,大家都是熟人熟事,一个村,乡里乡亲,谁家有喜事有难事大家都会出一下力,这次给你家出份子钱,下次我家有什么大家也都会来。这就是礼尚往来。
而现在是邻里之间关系淡薄的多,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流动大,邻居常常变动,你也不清楚对方真实情况,防备心更重。
现在的份子钱就有点变味了。
再说回新闻里找前同事回礼的,这也确实勇。猜想其交份子钱的时候就心里很不愿意,想着一定要要回来才交的,而没想到前同事真的完全不在乎“前同事”了,硬是不给。真有点像不争馒头争口气。
最近几年感觉有非常多“年轻人整顿XXX”的话题,去看这背后的心理原因大多数都能归结到:两代人,不同时代的冲突。
年轻人心里的“正确”与老一辈人内心的“坚持”的矛盾冲突。
特别是老一辈人很坚持要“尊老”,遵守习俗,尊重祖先等等。
但时代的洪流是没法阻挡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我记得我的心理成长团体里大家就有讨论过这个部分:一开始打破规则的少数人是承受最多的,可能是被一群长辈指责,而后来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在打破传统,这些老人们也就慢慢不挣扎,慢慢接受,虽然有点无可奈何。
因此这个份子钱也不会永远是社交难题,现在的社交礼仪也在形成新的规则,未来也会有各代年轻人来整顿,30年后的年轻人来整顿的就是另外的咯~
现在很多人发现自己陷入一个窘迫的境地,一个假期,接到七八份婚礼请柬,再加上同事孩子满月,各种婚丧嫁娶,林林总总算起来,两个月工资就没有了,刚发的薪水还没在钱包捂热,毫无防备就被掏空了。
但你不知道,其实份子钱的初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小额人情互助保险保障。亲戚朋友之间,在婚丧嫁娶等需要集中用钱的时间点,身边人给付力所能及的小额保险金,同时在未来自己同样需要集中用钱时,获得大家同等的互助保险保障。
这种形式,相当于互助保险,你在平时无事时缴纳一定保险费,等到你有事情以后,别人就会给你一些金钱助力。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轨迹早已突破了地域和血缘的束缚,同学、同事、朋友等遍布五湖四海,份子钱从小额变成了负担,从人情变成了面子,从关心变成了交换。
在现代社会,死要面子的份子钱其实意义不大,你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给份子钱,给多少份子钱。一般情况下:
1、普通关系:如果你们俩只是普通朋友、同事的话,份子钱在200元~500元之间就足够了。2、密切关系:如果是死党、闺蜜的话,就要看你们的感情了,600-1000元都是有的。很多年轻人还会包1314元的红包,蕴意美好的祝福。3、同学关系:普通同学,不包括死党、闺蜜,包个500元左右就行,这样的红包一般不会出错。4、亲属关系,如果是亲戚长辈的话,远房亲戚一般500元高一点,关系比较近的亲戚长辈大多数会包到1000元,个别2000元以上也有的。当然,你也可以完全选择不给。
记住,你永远有选择和谁成为朋友,和谁关系走近的权利,也有选择不和谁成为朋友的权利。
结婚份子钱¥800起,
都特么N百年不见的老同学或同事,突然盛情邀约结婚去捧场,还开口闭口一定得来,不然不给面子。
你算老几,面子值几个钱?
有些说的不好听,直接怼:
最近太忙了,下次一定。
我特么一单身狗,付钱过去看你们秀恩爱找虐么。
还是眼前的美食吸引人,但很多婚庆策划是又臭又长,台上新人感动泪目,台下来宾饥肠辘辘。
眼瞅着新人,余光一直瞟向餐厅。
关系好的兄弟结婚,宁肯吃一月泡面,也得攒钱给好兄弟捧场。
关系一般的,指望参加一次就能维系感情?实际是婚庆结束可能根本记不住谁来过。
我相信,自己给出去的绝大部分份子钱,只要我结婚都能足额收回来。
但如此才显得没有意义,加重了双方的记忆负担。
我有个朋友是台州人,他们那里习俗就很好,你来做客就很感谢,不收份子钱。
谢邀!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关于“份子钱”的提问都要说“份子钱的本意是祝福”。“份子钱”的本意,它就不是祝福。如果是祝福,那说恭喜就行了。“份子钱”的本意,它就是某种宽松的借贷(或者说集资)。办红白喜事,开支很大,一家一户的经济压力太大,那就收份子钱,大家凑一下,分担一下。将来其他人家办红白喜事,你也得出“份子钱”,相当于还债。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我个人其实对“份子钱”没有太大的厌恶。大概是因为我平时花钱不厉害,现金流没那么紧张。反正我以前送出去的,自己结婚也都能收回来。自己收过的,将来还给别人也很正常。因为种种原因只单边去了的,一般也很有默契的少给点,给个饭钱。
也不能排除,会有特殊情况,给了没还的,比如像问题描述里那位绵阳的女士。本来就是前同事,关系没那么紧密,那不肯给就要呗,我觉得也没啥,那么讲体面干嘛?实在要不回来,也没办法,毕竟“份子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借贷。也可以安慰下自己,法律意义上的借贷,还有坏账呢。
真手头紧,“份子钱”少给点其实也没啥。大部分正常的新人也不至于到处去传,某某某好小气,我结婚才给了多少多少钱。哪怕传了,真朋友知道你手头紧,也会理解的。哪怕是点头之交,也不至于因为新人传了几句闲话,就和你绝交吧?其实真没多大影响。
关系远的邀请你,也完全可以装作听不懂,恭喜恭喜,我不去了,就是不转“份子钱”。
那你既想在朋友间维持“出手阔绰”“大方得体”的形象,又只想出一点点“份子钱”,那我只能说,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既要,又要”。
真想改变这个风俗,那就从我做起。参加婚宴时,就少给点“份子钱”,有啥大不了的吗?自己结婚时,和相对亲近的好朋友说“别给了”。父母的亲戚朋友那,就别多表态了,说不定父母给出去的,还指望你收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