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植入脑机接口芯片

时间:2024-02-11 05:33:03编辑:优化君

北京时间1月30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宣布,昨天首例人类接受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植入物,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尖峰检测(neuron spike detection)表现出良好的前景。

据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11月13日报道,目前,数千人正排队等候,希望能植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大脑植入物。上述消息是传记作家阿什利?万斯2023年年底透露的消息。据悉,Neuralink公司预计5年内年收入将高达1亿美元。2023年早些时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Neuralink对其设备进行人体试验,到2023年9月时,该公司开始为其首次人体试验招募志愿者。

重磅!首例人类接受Neuralink植入物,马斯克:目前恢复良好 | 每经网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有新消息!

Neuralink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刚刚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宣布,在昨天,人类首次接受脑机接口(Neuralink)芯片植入,植入者恢复良好

就在几天前,由于特斯拉业绩不及预期致股价大跌,马斯克被LV老板贝尔纳·阿尔诺赶下“世界首富”的宝座。

估值已达359亿元,业内评价很高

Neuralink,是马斯克在2016年与多名科学家一同创办的脑科学公司。顾名思义,这家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脑机接口——通过研发一种能够植入大脑的设备,来实现“人脑与机器交互”。去年的融资情况显示,Neuralink的估值已高达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脑机接口”,就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微小的电极,利用电流让计算机和脑细胞产生互动。2019年马斯克发布了首款产品,其原理是用激光在头骨上钻孔,然后再避开大脑血管、将一条线路植入脑中。2020年8月,为了对脑机接口的效果进行验证,研究人员在三只猪的体内植入了设备,马斯克在直播时向观众展示了小猪大脑活动的实时传输。

据马斯克介绍,Neuralink正在设计一种将大脑信号转化为行动的设备,将首先专注于两个应用:一是恢复人类视力,二是帮助无法移动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机等设备,甚至恢复脊髓受损者的全身功能。

Neuralink公司人体试验精确机器人植入脑机接口的目标,是寻找22岁及以上、渐冻症(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导致四肢瘫痪、且伤后至少一年未见好转的试验参与者,初步目的是让瘫痪人士仅用意念就能操作计算机光标或键盘。

从马斯克公司脑机接口项目操作流程看,手术将由机器人“R1”操作植入物“N1”植入大脑区域。约15分钟植入完成后,“N1”内的芯片将用于记录大脑信号并将其无线传输到Neuralink的解码运动意图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解码大脑信号后,通过蓝牙连接来控制外部设备。患者则使用Neuralink应用程序并通过蓝牙连接来控制外部鼠标和键盘,从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从外观上看,植入物“N1”只有一枚硬币大小,内部小型电池可以通过一个袖珍的感应式充电器从外部无线充电。Neuralink官网介绍称:“完全可植入,在外观上看不见,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控制电脑或移动设备。”

植入物“N1”

图片、资料来源:Neuralink官网

机器人“R1”的关键部分则在于头部和针状物,头部包含5个摄像系统的光学器件和传感器,以及光学元件;针状物比人的头发还细。Neuralink表示,“R1”能够可靠有效地将“N1”的细线准确插入需要的位置,而这靠人手是无法做到的。

机器人“R1”

图片、资料来源:Neuralink官网

对于马斯克公司这款脑机接口,业内评价一直很高。此前,从事脑机接口研究20年的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高小榕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Neuralink产品的两大特色是高通量和全植入,一方面,器件集成能做到“硬币级别”,无须像其他脑机接口设备一样在大脑上安装插头、接一根很长的电缆线,而是真正“一体化的设备”;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大大提高了电极线插入到大脑的效率和准确率。

医疗行业资深投资人柳丹博士亦表示,柔性高密度电极和自动植入机器人,能大大降低外科医生手术难度,经过6~7年的前期研发和打磨、数亿美金的投入,Neuralink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全链条研发方面具有国际领先优势。

去年获得人体试验批准

Neuralink2023年9月19日宣布,该公司已获得一个独立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据Neuralink声称,这项人体试验为期六年,参与者将首先参加一项为期18个月的研究,在那之后,他们将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

图片来源:Neuralin官网

去年9月,Neuralink开始为其首次人体实验招募人员。马斯克的传记作者之一,Ashlee Vance指出,Neuralink目标是在2024年为11人进行手术,到2030年为超过2.2万人手术。根据Neuralink 去年10月4日回复《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邮件,公司正在招募的患者疾病包括四肢瘫痪、截瘫、听力损失、大截肢和白内障

马斯克称,希望找到因脊髓损伤或渐冻症而四肢瘫痪的患者优先进行实验。Vance表示,外科医生需要几个小时进行颅骨切除手术,然后机器人在25分钟的时间内插入Neuralink的设备以及约64根不同螺纹组成的超薄电极阵列。该装置将取代被移除的颅骨。Vance还补充称,电线非常细,大约只相当于人类头发宽度的十四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体临床试验申请成功前,Neuralink已分别在猪和猴子身上做了相关试验,并引发轰动。

2021年4月,Neuralink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一只植入其设备的猴子通过心灵感应玩电子游戏,以此展示研究团队在大脑控制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据央视财经,视频中的猕猴名叫帕格,在视频拍摄前植入了脑机接口。最初,研究团队教帕格使用游戏操纵杆玩游戏,并通过金属吸管喂香蕉奶昔奖励它。在这一阶段,脑机设备记录了哪些神经元被激活,对帕格神经活动与预期运动方向之间建模,实现“脑机连接”。

虽然,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几个月前才开始进行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而“脑机接口”若能帮助失去视力的人重见光明,也将是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重要突破。

根据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与视觉相关的严重疾病正处于长期上升的趋势中,目前美国大约有130万盲人和290万弱视患者,这两个数字有可能到2030年将增长至220万和500万。

近年来,脑机接口已成为渐冻症、中风、脊髓损伤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此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渐冻症患者的病情恶化过程中,他们经常会遇到言语和沟通障碍,脑机接口将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转换为通过计算机或其他设备合成语音说出的文本或单词,通过大脑神经信号,可以帮助晚期渐冻症患者进行沟通。

顶级机构纷纷入局

专家:商业化或还需5-10年

据柳丹此前观察,国内脑机接口赛道已是非常热闹——商业化落地的产品以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为主,国内作为医疗器械应用的有创脑机接口技术,处于临床前研究和研究者发起研究阶段,与国际领先公司齐头并进;近两年资本积极布局脑机接口技术,红杉、鼎晖、奥博等顶级机构入局,多家脑机接口公司近两年获得高额融资;受到Neuralink临床试验进展的利好影响,即使不是狭义的“脑机接口”,相关概念股也成为新一轮资金追逐的对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尚未成熟,在推广和应用脑机技术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包括技术的审批流程、数据隐私保护、伦理审核等方面的规定,这些都是其商业化时间的不确定因素。

例如,郁金泰表示,将这些设备引入临床实践时应制定并遵循一定的审查过程,制定国际脑机接口标准,以确保该技术在引入和评估方面的统一性,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获得安全性和理论数据的支持。

柳丹也表示,从全球看,脑机接口尚未作为医疗器械大规模应用。对于脑机接口作为医疗器械的商业化应用,监管层面仍然保持较为严谨的态度,要求有较为充分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植入便利性,因此脑机接口产品的商业化依赖充分的数据支持。

投资机构在进行技术评估时,最关注产品的精度、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关风险;具体评估将脑机接口系统拆解为电极、芯片、算法,逐一拆解各项参数进行精度和安全性风险评估,比如评估电极通道数、生物相容性、植入创伤、芯片功耗情况,同时结合动物实验数据对脑机接口的产品化程度和运行稳定性进行评估。

因此,“安全”的投资(能更加安全地采集高精度脑电信号的技术)有更多机会。柳丹认为,以Neuralink为代表的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路径,与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面临长期安全性、临床手术接受度等多方面问题,商业化可能至少还需要5~10年。自己在脑机接口领域投资布局时,会倾向于寻找近期更加安全、临床落地确定性更强的技术方案,比如在信号质量与落地难度和创伤性间折中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

企业也应努力破壁。柳丹认为,国内外脑机接口企业处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阶段,国内脑机接口公司可以借鉴领先脑机接口公司在技术参数、技术路线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与海外富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脑机接口临床申报经验的专家进行积极合作,探索出海申报路径。

脑虎科技创始人兼CEO彭雷则提醒称,脑机接口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投资者——(研发和商业化)基本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因此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性,脑机接口行业也是如此。从刚开始起势,然后一堆人涌进来,然后突然干爆,然后资本看空,然后跌落深渊,然后再恢复、稳定成长。”

编辑|段炼 盖源源

校对|汤亚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马斯克X账号、财联社、央视财经、中国证券报、每经头条、公开资料等

赛博朋克时代要开启?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认为,拥有生物系统的人其实也有和机器一样的反馈机制,所以,人可以像控制机器一样被控制,而机器通过学习,也可以变成人的样子。

目前大脑植入芯片,一是恢复人类视力,二是帮助无法移动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机等设备,甚至恢复脊髓受损者的全身功能。

神经信号对人类的价值,可能要远超当下被互联网公司服务器所储存的信息,因为它更触及“灵魂深处”。▲资料图:埃隆·马斯克。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埃隆·马斯克1月29日表示,他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1月28日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复良好。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发文说,初步结果显示,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检测神经元相关电位的前景很好。据其介绍,该公司的首款脑机接口产品名为“心灵感应”,大脑植入设备后,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几乎所有设备。

该消息立刻在社交平台上引起轰动,这预示着人类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能忽视的伦理风险

所谓脑机接口,是指通过植入人工设备,在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连接通路,以使彼此间实现信号互动,而目标则是实现大脑与外界的直接交互。

脑机接口因其具有帮助人类摆脱肉身局限,直接通过意念改造世界的广阔想象空间,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最早它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像后来的《黑客帝国》其实也是建立在脑机接口之上,而人类对脑机接口的研究也已持续了超过40年。

持续的技术探索积累下,脑机接口产品正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近,马斯克宣布的“心灵感应”意义正在于其“现实性”。虽然与科幻场景里的脑机接口相比,它还很初级,但离融入现实世界近在咫尺。

同时,“心灵感应”也是监管突破的产物。去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该公司进行首次人体植入试验,才有后面相关企业招募瘫痪患者进行人体试验,以及当下的成果。

然而,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离现实越来越近,其带来的新挑战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性:伦理风险。比如人脑隐私保护、决策自主权、责任归属、人格同一性与真实性等新问题都将出现在现实中。这显然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伦理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未雨绸缪,通过紧密合作防范于未然。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已是共识,它可以使残障者恢复正常,可以使正常人变得更强大,未来甚至可以通过接入人工智能把人变成“超人”。埃隆·马斯克就想向每个人提供大脑芯片产品,使人脑变得和AI一样强大,以遏制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文明危机”。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一直以来,针对脑机接口的研究也伴随着种种伦理争议。这在以往的各种科幻作品中就有强烈的表现,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类对脑机接口所带来的未来世界就是充满担忧的。

比如《三体》里提到的“思想钢印”,就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对他人实现思维控制;《黑客帝国》则是通过脑机接口把人类囚禁在虚拟空间中。

触及“灵魂深处”的问题

脑机接口离现实比较近的是隐私问题。脑信号的获取和解码使得脑隐私透明化,这些通过脑机接口获得的思维、记忆、有关大脑的健康信息等神经信号是否算法律意义上的隐私?它的所有权属于谁?能否被应用?如何被应用等等都是现实问题。

而这些神经信号对人类的价值,可能要远超当下被互联网公司服务器所储存的那些信息,因为其更触及“灵魂深处”。

实际上,人类使用脑机接口技术之后所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此。当大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将被进一步扩大,一些人可能会对另外一些人形成能力上的碾压,导致新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而当人类实现脑信号的相互沟通之后,语言、文字、艺术、体育这些人类传统文化又该如何传承?

像AI等新技术一样,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并不落后于世界。比如在A股就有一个脑机接口板块,涉及十几家上市公司,今天在马斯克发布消息后集体大涨,而未上市的相关科技创新公司则更多。

在政府层面,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脑机接口和元宇宙、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被共同列入中国未来产业创新的4个重点方向。

脑机接口领域大有可为。但正是因为如此,行业和政府相关人士更应及早正视潜在伦理风险,及时介入对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厘清伦理与法律边界,保护民众利益,提前为技术进步减少障碍与桎梏。

撰稿/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马小龙

校对/李立军

我对技术本身没有太大的了解,但我从初中看网游小说中戴上头盔就能玩全息游戏的场景充满的期望,就想着哪怕五六十岁了,这个技术出来了怎么也要体验一番不留遗憾,想象一下,当我们年轻时梦想的科幻世界正变为现实。Neuralink的技术,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未来展望的一部分。

虚拟世界和游戏:想象一下,未来的虚拟世界不再是通过手柄或键盘来控制,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Neuralink的技术可能让这一切成为现实。在这个世界里,玩家能够通过思维直接与游戏互动,实现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角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策,都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念头。这种技术可以创造出极其真实的虚拟现实体验,从简单的模拟生活游戏到复杂的战略游戏,都将因为这种直接的思维控制而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也是对人类想象力的一种挑战和释放。医疗:在医疗领域,Neuralink技术的应用前景令人振奋。对于那些因疾病或伤害而失去肢体活动能力的人来说,这项技术可能意味着重获自由。通过思维控制的义肢,他们可以重新拥抱生活,完成从简单的日常任务到复杂的工作活动。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无法行动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次行走,甚至进行运动。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改变,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启示,展现了科技对人类福祉的巨大贡献。教育:在教育领域,Neuralink的技术可能开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直接从电子设备获取知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种直接的大脑与信息的连接,可能让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学习方式不适用的学生。此外,这项技术还有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如何处理和存储信息,从而开启个性化学习和认知科学的新篇章。这不仅是对教育方法的革命,也是对人类潜能的一次深刻探索和挖掘。

正如我年轻时所梦想的,科技正在逐步实现这些梦想。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使用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去虚拟世界遨游。

以人脑植入物进行神经元尖峰检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88 年,Neuralink 的植入物目前的性能并无值得一提的突破。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等接受植入者通过训练初步掌握其用法后进一步发布的消息。

在瘫痪患者脑中植入神经接口来发送信号、控制电子设备的光标之类是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现存技术。目前,电极的生物相容性和信号收集精度有待提高[1],应对神经瘢痕的方法有待开发。Neuralink 此前在实验动物身上展示的手术机器人 R1 的主要卖点是植入速度较快[2]而相对准确、相对容易实现较多的电极数量[3],对生物相容性无特殊贡献。Neuralink 声称其设备将封装在生物相容性外壳中,该外壳已在比人体严酷数倍的条件下进行测试。他们未详细说明电极本身是否比 2019 年更先进。

这问题发布时、编辑后都在展示翻译错误。马斯克根本就没有说这是“人类首次植入脑机接口芯片”。

每日经济新闻在知乎公然发布这种跟自己网站上的标题都不一致的问题,还上了热榜,情况确实值得关注。每日经济新闻的账号是谁在操作,知乎管理员又是怎么回事?能做一下事实核查吗?

看起来,马斯克自己也不觉得现在就可以开始炒作,他还没有像多次亲自乘坐特斯拉汽车那样亲自安装神经接口。

2016 年,马斯克声称 2 年内特斯拉有可能从纽约自动驾驶到洛杉矶,SpaceX 将在 2018 年发射飞往火星的航天器。截止 2024 年,这些尚未实现。

马斯克在 2012 年谈论、2013 年发表白皮书的 Hyperloop 基本失败,规模最大、资金曾经最充足的参与者之一 Hyperloop One 公司已破产并停止运营。

由于法律问题,马斯克可能无法从特斯拉顺利领取 560 亿美元薪酬,这可能暂时影响他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的座次。

上一篇:公司聚餐电费7500元

下一篇:草莓摊主帮换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