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能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绿色转型重要合作伙伴。
6月29日-7月2日,聚焦能源转型与“双碳变革”的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举行。展会期间,围绕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西门子能源在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等议题,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主任赵作智博士阐述了他的行业洞见。
专注解决能源“三难困境”近年来,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加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全球经济需要加速向低碳乃至零碳转型已经成为共识。过去一年多以来,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多种手段加强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依赖,增加了区域内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同时也更加注意平抑高企的能源价格。
这也表明,从长远来看,能源稳定供应和平稳转型需要兼顾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这三大特征又常被称作能源的“三难困境”。而只有通过合作,即能源生态圈的相关方携手共同应对能源转型中的挑战,才有可能实现这三点之间的平衡。位于智利南部的Haru Oni项目,正是西门子能源在解决能源“三难困境”这一挑战中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大胆尝试。Haru Oni项目由西门子能源与HIF Global、保时捷以及多方合作伙伴参与共建,利用智利南部丰富的风能,以及当地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电制甲醇,并转化为气候中立的电力合成燃料。这不仅为高碳排放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去碳化提供清洁燃料,也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输出清洁能源提供巨大商机。该项目一期已于2022年底正式投产。根据计划,Haru Oni项目在2023年的年产能将达到约13万升;到2025年前后,年产能将扩大至5500万升左右,两年后将扩大至5.5亿升。
除了新技术新项目的建设以外,对现役发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效率,也能够在保障稳定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转型。
提到如何发挥现役发电机组的最大作用,赵作智表示,对于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发电机组来说,还远未达到生命周期末端,投资成本可能也没有回收,这些地区的发电机组就更适合对于机组进行针对提升效率的升级改造。如针对燃气轮机机组,则可考虑进行掺氢燃烧的尝试,进而盘活乃至提升存量资产的价值。目前,西门子能源已经在湖北荆门、浙江舟山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实现了燃气轮机的掺氢燃烧改造,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废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Haru Oni试点工厂纵览图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转型作为全球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西门子能源坚持创新投入,公司每年用于创新研发的投入近11亿欧元。而为助力各地区实现能源转型,西门子能源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四大创新中心,分别是:美国奥兰多创新中心辐射北美和拉丁美洲地区;阿布扎比创新中心辐射整个中东及北非;柏林创新中心辐射欧洲;深圳创新中心则辐射涵盖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
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于2021年1月正式成立。赵作智表示,创新中心落地深圳是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的结果: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该地区的未来发展空间广大,对能源、能源转型以及可再生能源存储的需求都很大;其次,深圳是创新之城,拥有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诸多创新元素及行业龙头企业在这里汇聚;最后一点就是考虑到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的地区优势,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在这里能够连接全球高端人才、专家和技术。赵作智还介绍说,深圳创新中心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双向交流的桥梁,肩负了两大重要使命:一是将通过该创新中心,将世界先进的能源技术引入内地,根据本地市场特点以及合作伙伴的需求实现技术落地;二是借鉴中国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与世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全球能源体系,让中国的技术惠及其他区域,携手加快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
未来,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未来将主要在储能、基于绿电的Power to X(电能多元转换)技术,以及智慧能源,包括多能互补及绿色认证这三大领域着重发力。
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碳足迹认证为了推动碳减排、强化地区产业竞争力,欧盟率先推出了“碳关税”政策,碳足迹的核算、跨区域互认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新焦点之一。这其中,数字化正扮演重要角色。
碳足迹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工业产品的碳足迹指一件产品在原料、生产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碳排放。近年来,跨国公司要求供应链企业提供碳足迹证明的现象正日益普遍,行业风向推动了各地碳足迹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3年10月,欧盟颁布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生效。未来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要出口到欧盟或者其他国家,就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涉及到复杂的碳足迹的认定和绿色认证。
在国内,2022年10月,深圳市有关部门印发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的工作方案,希望到2025年底建成大湾区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与国际接轨互认。今年3月,山东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2023-2035年)》,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碳足迹核算评价体系、排放因子数据集及核算模型等,初步实现碳足迹标识国内国际互认。
目前,国际上对碳足迹核算的标准并不统一,对于同一产品的不同标准认定的结果往往差异较大,跨地区、跨行业的碳足迹互认也为企业经营带来不少困扰。赵作智表示,未来,产业的绿色认证需要跨越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地域国界,同时各地的政策、法律法规、碳排放的核算标准与方法也要打通,才能确保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顺畅流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所有参与方的通力合作,如政府部门、权威认证机构、能源价值链、不同行业的各环节的参与方,以及像西门子能源这样的能源技术公司。
在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碳足迹认定方面,西门子能源已经开始了尝试。例如上文提到的Haru Oni项目就是首个申请由TüV南德意志集团、德国能源署(DENA)和西门子能源共同设立的清洁能源认证的解决方案。该认证采取数字证书防伪标识技术,追踪并验证产品“绿色”流程并提供认证。
赵作智表示,西门子能源能够保证制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数据的碳排放都有迹可查,同时与权威认证机构来合作,通过透明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手段来保证数据不被篡改,从而确保碳足迹和绿色认证的可信度。